首页 > 常见问答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陈说天下|给一条瀑布办“追悼会”?这个国家全民重视环保)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镜鉴的话
巴西被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誉为“全球环保先锋”和“全球环保新领袖”。巴西人的环保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追本溯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印第安人敬畏自然理念的传承、对造物主慷慨恩赐的珍视以及对自身环保失误的痛定思痛。
▌人民日报驻巴西记者?陈效卫
巴西有一条世之罕见的法律:森林里的野果不能采,否则采摘者就可能被执法人员直接投进监狱,然后再根据其所犯罪行进行审判量刑。这条法律为何如此严苛?笔者最近采访一家刚刚通过了环评的企业时找到了答案:在巴西人眼中,野果只属于林中的小动物们,随意采摘可能会导致它们饥饿甚至死亡。动物与人具有天然的平等性,都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掠夺动物的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后果就如同犯了种族歧视罪一样严重。
“破坏大自然罪”只是巴西2万多条环境法中的一条。对于如此严苛的法律,巴西人不以为忤,而是视之为自然和必然。人们不禁要问:巴西人融入血液的环保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属于自然,自然绝不仅属于人类”
????
说起印第安人,现代人常将其与“愚昧”“落后”等相联系,但令人惊讶和敬佩的是,原始民族和部落的环保思想非常“前卫”,很多为今人所不及。

穿过巴西热带雨林的一条小路(图片来自网络)

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诞生于热带丛林而非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其古典史诗《波波尔·乌》体现了古印第安人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以及顺应天地万物规律的乐观态度。此后,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继承了信奉和膜拜神明的思想理念。印加人崇拜自然,信仰多种神明,如太阳神因蒂、地球女神帕查玛玛等,视太阳提供的光与热为生命之重,并将印加帝国的君主印卡称为“太阳之子”。
?就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言,印第安人的先辈将人类视为大地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主人,认为人类无权为一己之私而毫无节制地开采资源。近现代以来,印第安人保护环境的理念不断提升,将其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他们认为,单纯物质财富的积累毫无意义,因而宁愿缓慢发展,也不无限度地开发、破坏地球生态。他们一如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那样:“我走得很慢,但从不后退。”
进入21世纪以来,印第安人这种生活理念逐渐规范统一,被正式归纳为“美好生活”(“充分地生活”),成为印第安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生活”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向生物中心主义的一种转变。它强调相互性,摒弃传统的附属性。事实上,如果真存在附属性,也是人类“附属”自然,而不是相反。对比46亿年的地球史和区区几百万年的人类史,这个结论就不言自明。巴西一家企业的首席环评官安莱亚尔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自然可以不依赖人类而生存,但人类不依赖自然却无法生存。”
尽管“美好生活”的思想发源于南美亚马孙安第斯山脉地区,但这种生存哲学与生活理念却蔓延整个拉美,并逐渐向世界传播。
今天的印第安人,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仍保持着原始的狩猎捕鱼方式。他们对大自然这位“衣食父母”充满感激和敬畏。其谚语“人类属于自然,但自然绝不仅属于人类”,就是这种认识的理性升华。违背自然,势必会受到自然的“回敬”。巴西一位印第安部落首领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就坦言,亚马孙热带雨林边缘不断沦为寸草不生的沙砾,南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导致许多岛屿正在消失。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阻止更多灾难发生的唯一出路就是停止破坏自然。
?在500多年的融合过程中,印第安人的环保思想对巴西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43年,巴西即把4月19日确定为印第安人日,以铭记印第安人传承的环保理念。目前,巴西的环保法规体系完备,1988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环保内容完整写入宪法的国家。1974年以来,巴西不仅从行政上划定了印第安人区域,而且给予了一系列保护和优惠待遇,并承认其对祖先所留下土地的所有权。所有这些,既是巴西环保思想的与时俱进,也是对印第安人的感恩和回报。
在具体行动上,印第安人的环保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典型的例子是美丽山水电站的建设。位于巴西北部帕拉州的美丽山水电站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酝酿,因其可能对亚马孙热带雨林造成污染,拖延了30年才正式动工。为了既满足巴西东南部数千万人的用电急需,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影响,水电站施工单位完成了“史上最复杂环评”,所实施的项目包括沿线2084公里的水土保持、动植物拯救、印第安人补偿、文物古迹调查、受影响居民安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前后历时两年,耗费了工程总投资的13%。最终,美丽山水电站获得了巴西社会和环保署的赞许。最令人欣慰的是,该项目也得到了印第安人的认可。施工单位的总裁在1989年曾因要上马工程而被印第安首领图伊拉用刀架在脖子上威胁。工程建成后,图伊拉主动找到这位总裁表示道歉和感谢。
“不珍惜资源,恩赐就会变成诅咒”
????
除了继承印第安人“前卫”思想外,巴西人的环保理念更多是源于对自身“天赋异禀”和“幸福童年”的珍惜。
就“天赋异禀”而言,巴西是标准的地大物博之国,确实值得自豪与珍爱。仅以人类生活须臾离不开的植物为例,可以说巴西几乎具备了其茁壮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面积大,降水多,纬度低,海岸线长。
亚马孙热带雨林(图片来自网络)
?面积大。广袤的国土和各种地形地貌,得以承载多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有了各类植物繁衍生息的可能。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中,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只有29个,不足10万平方公里的则有90多个,巴西以850多万平方公里雄居第五,不可谓不幸运。
降水多。水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生化反应的溶剂,还是将各种物质运到植物体各个部位的输送带。降水多,意味着植物种类的繁多和沙漠面积的稀少。巴西年平均降雨量近1000毫米,而北非、亚洲西部以及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境内都有“雨水贵如油”的大片沙漠,植物的实用面积大打折扣。
?纬度低。植物多样性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纬度越低则多样性越高,因为这里既温暖又湿润,是植物生长的天堂。巴西纬度约在北纬10度至南纬35度之间,跨南北半球,植物在这个区域都得以幸福地生长。而高纬度寒带微弱的蒸腾作用则难以支持乔木的生长,俄罗斯和加拿大植被中灌木丛和苔原占了相当比例,而蒙古国与哈萨克斯坦则受到纬度和沙漠的双重制约。
海岸线长。巴西拥有海岸线7400多公里。延绵的海岸线不仅为红树林等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为其他生物创造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温柔”的海洋还有稳定气温、分配降雨、增加湿度的功能。作为内陆国的刚果(金)和玻利维亚自然丧失了这样的优势,但四面环海的澳大利亚和三面环海的南非却也徒有虚名:它们的东部沿岸都是山脉,阻挡了向西的暖湿气流,导致山脉西部的地区气候干燥,植物种类骤减。
总之,巴西凭借其先天优势保存了5.6万种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极少部分苔藓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中国以3.1万种排在哥伦比亚之后,位居第三。
巴西对这个“植物王国”不仅格外自豪,而且也格外珍惜。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巴西的207个本地树种惊艳亮相,用独有的绿色植物绽放出奥运五环。每年的里约狂欢节,花车上所载的奇草异木,就是移动的植物园。而象征着国家尊严的国旗,则以代表着植物的绿色为背景。除了个别伊斯兰国家,巴西国旗绿色的比例和面积都堪称“世界之最”。
巴西的“幸福童年”更让其倍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
巴西的童年,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16世纪被“发现”以来,巴西就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轮番惊艳亮相震撼出场的舞台。巴西木、甘蔗、烟草、可可、棉花、咖啡、橡胶、红薯、木薯、大豆、玉米等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巴西的资源,常被外界所低估。专家统计,巴西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七,估价约为22万亿美元,但排名靠前的其他几个国家,大都只有单一的石油和天然气;而巴西不仅有石油和天然气,而且其木材、黄金、铁矿和铀矿等也居世界前列,多种农产品产量更是世界第一,因而有了“世界粮仓”之誉。另外,上述统计还遗漏了一些“软实力”,如土地的肥沃程度。巴西人均优质高产良田约30亩,水稻一年可以种植四季。仅凭这一点,那些拥有大片冻土、雪域、大漠、戈壁的国家,就难以望其项背。
如此广袤的土地,居然没有什么大型自然灾害,这恐怕出乎很多人意料。巴西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远离环太平洋地震带,因此没有火山、地震和海啸,也极少有飓风、龙卷风、泥石流等天灾。由于地处热带,巴西更不会像寒带国家那样遭受冰雹、暴风雪袭击。仅在供暖和穿衣方面,每年都节省了很多能源!
巴西在发出了“上帝是巴西人”喟叹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造物主所恩赐的一切。巴西环境部的一位官员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资源如不珍惜,恩赐就会变成诅咒。”
《巴西:未来之国》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936年首次踏上巴西大地时,这里只有4000多万人口。“在其广袤的土地中,已得到利用的不过千分之一。”茨威格的“统计”,显然比实际情况少很多。目前,巴西人口已增至原来的5倍,但仍闲置了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巴西坚守着“开发不当,不如不开发”的信条。在2016年8月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巴西人用动人心魄的影像向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巴西缺电不是因为穷,而是不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避免资源的恩赐沦为诅咒,巴西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发挥到极至。在举办大型活动时,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尤为明显。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12个比赛球场处处透着绿意。位于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马瑙斯体育场,在足球场的外墙上种植了攀缘植物,以减少日晒、降低室内温度。体育场的太阳能装置可吸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充足阳光,用来生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足球场顶部装置所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场馆的清洁维护。
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环境永续”主题,则上演了全方位的“巴西绿”。如圣火燃料采用的是超过99%纯度的丙烷,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十分“友好”。获奖运动员被授予的不再是象征胜利的手捧花,而是由木头雕刻而成的奥运会标识玩具,玩具所使用的木材也是相关森林保护机构认证的可循环资源。奥运奖牌和绶带,分别由废铜烂铁和回收塑料瓶加工而成。运动员脚下的领奖台由有机材料制成,奥运会结束后可作为家具重复使用。

“不被同一块石头两次绊倒”
????
美国学者伊沃里特·李曾将人口迁移的因素概括为“推力—拉力理论”。实际上,巴西环保思想的形成也是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推”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反省、环保人士的抗议、各种国际组织的压力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反省。在巴西环保史上,著名的“瀑布追悼会”就是这种“痛改前非”的有力佐证。
1982年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一个行将消失的瀑布主持了“追悼会”。“悼词”较长,兹节选如下:
沉痛悼念塞特凯达斯瀑布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沉痛悼念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因为过不了多久,她就会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不会忘记,塞特凯达斯瀑布曾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昔日她那雄伟壮观的景象,曾是巴西人民的骄傲!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她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她曾经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呀!
可是今天,塞特凯达斯瀑布在群山中无奈地低下了她那高昂的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等待最后的消亡。
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节约用水,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祭文,表明了巴西对环保失误的痛定思痛和不“被同一块石头再次绊倒”的决心。
塞特凯达斯瀑布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交界处的巴拉那河峡谷内,由19个瀑布组成,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年平均流量达13300立方米每秒,声闻40余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在瀑布下游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大瀑布渐被水库淹没。
瀑布的垂危,令人震惊,同时也唤起了巴西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他们纷纷加入到全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1982年的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其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世之罕见的特别葬礼,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界上伊瓜苏瀑布(图片来自网络)
大瀑布的悲剧确实没有再重演。上文提到的美丽山水电站,就是吸取这一教训的结果。经过近30年论证的美丽山水电站,在满足数千万人用电的同时,对生态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
巴西反思的另一个例子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地球之肺”,巴西人因制造木炭和种植大豆而乱砍滥伐、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等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物种保护和全球气候的平衡也构成了威胁。为此,巴西1982年制定了《亚马孙地区生态保护法》,2000年以来建立了15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仅在1991—2000年,巴西政府就投入近1000亿美元,2000-2017年巴西境内森林砍伐速度降低了80%以上,且政府承诺在2030年之前重建12万平方公里的林地。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巴西“没有被同一块石头两次绊倒”,“环保斗士”玛丽娜·席尔瓦厥功甚伟。席尔瓦生于西北部“亚马孙心脏”阿克里州,2003-2008年担任巴西环境部长,坚持环保优先、经济发展应以不损害环境为先决条件。因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席尔瓦199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行动最重要的25位女性”之一,2007年又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
本期编辑:李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镜鉴(jingjianpd)。
查看历史消息: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查看历史消息
分享这篇文章: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相关文章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陈说天下|给一条瀑布办“追悼会”?这个国家全民重视环保)

原文标题: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陈说天下|给一条瀑布办“追悼会”?这个国家全民重视环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hcdz.com/wenda/12946.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恒驰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