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投稿

陶渊明谥号:什么是谥号?

网友提问:

什么是谥号?

优质回答:

什么是谥号呢?人死了以后,对他的一个尊敬的称呼。给您举个例子,苏轼苏东坡谥号文忠,岳飞岳鹏举谥号武穆,岳武穆;诸葛亮谥号忠武。咱摘一个啊解释一下。岳飞这个谥号叫武穆,单有讲儿,武术的武,姓穆的那个穆,穆斯林的穆,“克定祸乱者”叫武,“布德执义者”叫穆,就是说呀,评价岳飞,能平定边关的祸乱,金兵作乱他能给平定了,这个为武,占一个“武”字儿;而且他呢,道德高尚,讲究忠义,占一个“穆”字儿,这么搁在一起,武穆,岳武穆。

陶渊明谥号:什么是谥号?

谥号的主人,在生前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谥号,更不可能活着的时候有人这么叫他,你看有的那个电视剧里头就说出来啦,岳飞那儿还活着啦,那还生帐呢,来了一位,“嚯!这不是岳武穆岳大帅吗?”嘿嘿,这可就出大笑话啦!能有这事儿?不信您看那《康熙王朝》,斯琴高娃演的的那孝庄,孝庄是谥号,好吗,她自己就这么说,一出来“我孝庄也是修佛之人!”完了,连这编剧带这导演,一对儿棒槌。

这个谥号呢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特有的现象,古代的帝王啊、后妃啊、诸侯啊、大臣等等去世之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平的事迹、行为,道德的品质、综合素质的考量,追加他们一个,含有评价意义的称号,那么这个称号就叫做谥,或者谥号。可以说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整体表现的综合评定。谥号呢,始于周代,秦朝一度废除不用,汉初的时候呢又恢复了,当时呢有专门评定谥号的法令,谥号中每一个字儿,都有自己独特的讲法,咱们刚才说的武穆,就这么回事。

曾经有这么个说法儿,“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垂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fú冕之赐;片言之凌辱,过市朝之刑。”意思就是说,古代的圣王、先王,定出来这个谥号的法令,是分别好坏、分清善恶、惩恶扬善,让人们认清一个事实,在谥号上加一个褒奖,所享受的荣誉要超过给你的高官厚禄;这个谥号上给你一个贬字,这侮辱要比你身体所受的任何刑罚都厉害,因为古代人他要里儿要面儿,视荣誉为生命。不跟那前两天报道的那个跑公交场站里偷司机盒饭的老太太似的,被发现来还振振有词,“啊,我就不要脸了,你怎么着吧?”哈。这要是给你一个美谥,就让你流传后世,万古流芳;给你个恶谥啊,是千古的罪人。

那么谥号呢,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官谥呢,是礼官给皇上上奏,由朝廷授予的。私谥呢,是由死者的亲属、门生、同事,大伙儿一块儿凑的,一般来说有私谥的人呐,都是有名的文人隐士。那么从内容上讲呢,又分美谥、平谥、恶谥三种。文武仁忠这都是美谥,怀呀、灵呀就属于平谥,没什么作为呀也没有大恶,循规蹈矩,但是这得够级别的人啊,没犯什么大错误。像厉呢,厉害的历,纣、炀,这都属于恶谥。你像周厉王,不好,很残暴,太厉害了。总的说来,大凡能有谥号的人,要么是古代帝王,或者是诸侯,有名的大臣,或者是文人隐士,必须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普通人呀,还不配。

其他网友观点

君主的谥号称谓起源于西周,终止于清末。

周朝时,因为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和姜子牙对周王室有大功,在其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前的言行功劳,给予特殊的尊称,即时谥号。

到秦朝时,秦始皇自认:“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为不让后人评价,取消了谥号,自称皇帝。到了汉代,又恢复了谥号的称谓。

谥号大致分为三类:文、武、景等属于上等的谥号;哀、悼、怀等属于中等的谥号;炀、吏、灵等属于下等的谥号。谥号作为君主归天后的“盖棺定论”,代表着君主生前的一切的功绩与罪过。比如赵武灵王,就是表示他一生有功有过,有好有坏。

到了唐朝,武则天开启了皇帝生前定谥号的先例,由此导致了此后的历代君主对谥号的命名用大量歌功颂德的褒义词来形容。因为褒义词的多层叠加而使得谥号显得越来越冗长繁复。

自此,虽然谥号依旧广泛存在于历代君主的称谓中,但用十多个赞美的字词来形容称呼一位君主也就不再合适了,谥号也就仅仅是在特定的隆重场合使用而已。

其他网友观点

什么是谥号?

就是人死了以后给他的称号一般是对他进行的评价。不过,一般的人没有只是某些由地位的人才配有。

产生于西周时期,

到了春秋就非常普遍的,秦始皇曾经一度废除谥法,他不想让别人那议论他,他要体现自己的那种高高在上。到了西汉就有恢复并确立下来。后来不但帝王就是一般的后妃也都有谥号,还有文武百官也有。

谥号其实就是后人,对前人的一种评价。

下面咱们就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商朝的亡国之君帝辛,我们都知道又叫商纣,其实是后人给他加上去的谥号,是一种贬义,因为“残义损善曰纣”。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就有一种主观色彩当然也有一定的标准。大体分为三类,一种是好的叫美谥,一种是中性的叫平谥,一种是不好的叫恶谥。美谥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这几个字,表扬文治武功,美德懿行;中性的有哀隐怀悼闵幽,哀怜夭折之君志向未伸;批评的词有炀厉昏等。不过实际上还是批评的少。刘备,汉昭烈帝当然不错。刘禅,孝怀帝,也是美谥。

《逸周书》专门有一篇讲谥法,

每个字都有含义,经天纬地曰文,如周文王姬昌,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魏文帝曹丕。再如克定祸乱曰武,如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还有恭仁短折曰哀,如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才活了17岁。汉哀帝刘欣,传说是纵欲服药过量而死才25岁。再说炀字,好内远礼曰炀。隋炀帝杨广,金炀帝海陵王完颜亮,陈炀帝陈叔宝。

谥号就是一种荣誉称号,是一种荣誉证书。

一般都有个颁奖仪式。皇帝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在嗣君在祭天时颁给先皇。后妃的是在宗庙赐给。文武官员的谥号一般由皇帝来审定然后赐给。既然是一种荣誉,那么就可以授给或者追回。这就有追授加赐改授或褫夺的说法。清朝谥号很长,努尔哈赤25个字,慈禧有19个字。谥号是一种美名。由国家给的,那叫公谥,私下里也有,那就私谥。不是官府给的,是人们给死去的名人的。如陶潜叫靖节征士。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其实这也是活着的人对故去的人一种怀念之情。

关于谥号我们又说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其他网友观点

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往往很难去评价,尤其是在古代的王朝中,帝王,诸侯,大臣的权利大,影响也大,评价也就越难,为了方便对这些人的评价,就会选择用一个称号进行概括,或褒或贬亦或者同情,而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其他网友观点

什么是谥号。

谥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一般是人死之后,用寥寥数字,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就是盖棺定论。

谥法制度的起源。

谥号,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近代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谥号。

古代中国,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获得谥号的。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到了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代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的文人学士或隐士也有谥号,这是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因此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私谥”始于东汉。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宋明时期私谥也屡见不鲜

谥号的分类。

谥号有美、平、恶之分。

谥法初起时,谥号只分“美谥”、“平谥”,没有“恶谥”。第一个获得“恶谥”的是周厉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那位,“厉”就是恶谥!

美谥是有褒扬性的、平谥是带有怜惜性的、贬义性就是恶谥。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古代中国流行“为尊者讳”、“为死者讳”,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因此“刑不轻上大夫”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失政、失德、失国的帝王都会恶谥随身吗?

那么,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会恶谥随身呢?

其实,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弑父的楚穆公、东汉的桓帝。肯定的是,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一般都较容易得到恶谥。

但明朝崇祯皇帝是个例外。满清出于攻打李自成的政治需要,就必须要给崇祯皇帝上美谥,所以清朝为崇祯皇帝上谥号为“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也是,抢了人家的天下,给个好的谥号,清朝不吃亏;崇祯皇帝就有点尴尬,用江山换取对手的美誉。

关羽的谥号是壮缪侯,这个也比较特别,是美谥+恶谥的结合,“壮”是美谥,“缪”是恶谥。历史上还有赵武灵王,他的谥号也是美谥+恶谥的结合。

最后,各类谥号具体是啥意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逸周书·谥法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什么是谥号?.jpg”/>

与陶渊明谥号相关的文章

原文标题:陶渊明谥号:什么是谥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hcdz.com/tougao/16077.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恒驰号」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